编者按: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前沿和事业发展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
值此全国科普月之际,本公众号专题介绍省自然资源厅主管的5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展示平台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今日刊发
自然资源部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单位:
福建省耕地保护中心
共建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研究方向:
以承担东南区域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创新与应用转化研究为基本任务,着重开展南方崩岗生态治理工程技术、海岸带和海岛生态监测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东南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技术等研究。着力研发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支撑土地质量提升和高效利用;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引领东南区域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应用。
展开剩余62%成果应用:
2024年,创新中心在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以上10项,自主与开放项目17项,横向项目10项。设置6个开放课题和2个自主课题,开展了多项工程技术研发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6篇,获得授权专利15项,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成果亮点:
(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体系构建和实施路径研究
该课题依托泉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围绕解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破碎化、产权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体系研究逻辑框架。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两大突破。一是“政企银”合作模式成功应用于惠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统一流转3300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亩产值至3万以上,创造500个就业岗位,形成4个千亩方示范片区,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二是“林耕置换”政策在德化县和南安市得到探索应用。通过有序推进“山上耕地”与“山下林地”互换,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提高耕作效率,防止耕地“非粮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形成耕地保护新模式。
(二)实景三维在土地整治项目监管中的应用研究
围绕三维数据采集与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实景三维空间分析方法3个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实景三维技术在补充耕地项目和矿山复垦项目监管中的应用;构建了原型系统,其中已完成10个核心模块,共计48个功能点开放,并申报软件著作权1项。
(三)耕地进出平衡制度下的非粮化智能监测技术研究——基于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古田县耕地“非粮化”信息提取算法研究
选取古田县为研究区,采用AI+遥感智能监测技术,和国产优于1米遥感影像,构建了适应本地化特征的样本库和智能化提取算法模型,可实现耕地变园地、林地、设施农业、坑塘水面、抛荒等共5种图斑类型分析。初步验收阶段,专家普遍表示期待此项技术在监管中的实际应用。通过验证,本课题研发的耕地“非粮化”信息提取算法的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在测试数据中分别达到了87%、83%、82%;并申报了1项软件著作权。
供稿:厅科技处
发布于:北京市富通优配-靠谱股票配资-配资炒股平台-股票正规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